close

標題:

枕中記作者沈既濟的介紹

發問:

找了很久都找不到 要做報告用的,拜託了 他的生平,和一些著作

最佳解答:

〈枕中記〉的作者及創作背景 〈枕中記〉,作者為沈既濟。故事現見於《太平廣記》卷八十二卷,改題為 〈呂翁〉。沈既濟之生平見於二《唐書》,附於〈沈傳師傳〉中。二《唐書》皆未言其科第如何,《舊唐書》僅言其:「博通群籍,史筆尤工。」根據王夢鷗先生的考證,認為沈既濟之父為婺州武義縣主簿沈朝宗,經明經科取士,於大歷十四年任協律郎,建中初年被楊炎賞識,任左拾遺,史館撰修。建中二年即因楊炎貶,牽連被貶為處州司戶。貞元初,重任禮部員外郎,最晚至貞元十五、十六年去世。 根據傅璇琮所編之《唐五代文學編年史》考證,沈既濟撰〈枕中記〉的時 間應該在唐德宗建中二年(西元781): 《舊唐書.沈既濟傳》:「既而楊炎譴逐,既濟坐貶處州司戶。」《太 平廣記》卷四五二〈任氏傳〉:「建中二年,既濟自左拾遺與金吾將軍裴冀、 京兆少尹孫成、戶部郎中崔需(儒)、右拾遺陸淳(後改名質),皆謫居東 南,自秦徂吳,水陸同道,時前拾遺朱放,因旅游而隨焉。浮潁涉淮,方 舟沿流,晝宴夜話,各徵其異說。眾君子聞任氏之事,共深嘆惋,因請 既濟傳之,以志異云。」按裴冀嘗於本年二月為黜陟使出使河北,所遣之黜陟使為楊炎心腹,見《通鑒》。又《文苑英華》卷八三三沈既濟〈枕中記〉。《全唐文》卷七六0房千里〈骰子選格序〉稱:「近者沈拾遺述枕中事。」記中所述盧生事亦與楊炎事相類,當與〈任氏傳〉約略同時作。 1.政治情形 如就三篇所作的時代背景來看,〈枕中記〉最早,在唐德宗建中二年(西元 781);〈南柯太守傳〉次之,唐德宗貞元十八年(西元802);〈秦夢記〉最晚,唐文宗太和元年(西元827)。唐世自天寶十四年(西元755),安祿山范陽兵變始,國勢便由盛而衰,而這個時期,政治、社會的不安定,也使得一般文人對於政治仕途的不可預期產生焦慮。 當時的唐朝政局之亂,外有吐蕃、回紇不停侵擾;內有宦官、權臣不停亂政。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,利用宦官、親信;而大臣為了免自己的殺身之禍,所以結黨營私。這樣飲鴆止渴的結果,是皇帝反遭殺身、臣子反被貶死。在這樣朝不保夕的世代中,一些有識之人因為時勢的需要,只得投靠權臣:如沈亞之投靠柏耆、沈既濟之投靠楊炎。可是這樣的關係不論多緊密,一旦靠山不在,自身的安危也就難保。所以他們對於未來是很不確定的,對於世上的功名利祿,努力一輩子的東西有著極大的不安全感。 2.人生體悟 文末發表了自己的議論。雖說這些議論都是對從夢中醒來,感到世事無常所發,但是如果仔細比較,還是會發現一些不同點。〈枕中記〉末段盧生說: 盧生久伸而寤,見方偃於邸中。顧呂翁在傍,主人蒸黃梁尚未熟。 觸類如故,蹶然而興曰:「豈其夢寐耶?」翁笑謂曰:「人生之事,亦猶是 矣。」生然之。良久謝曰:「夫寵辱之數,得喪之理,生死之情,盡知之 矣。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,敢不受教。」再拜而去。 就結尾看來,似乎在寫作目的上就有極顯著的差別。〈枕中記〉與是以大夢的形式來暗示現實的虛幻,進而在「人生若夢」的前提之下,放棄了原本以為的理想;透過做夢的經驗,徹底了悟了人生真正的價值觀。 摘自沈亞之〈秦夢記〉與〈枕中記〉、〈南柯太守傳〉之比較(PDF檔) http://www.pthc.chc.edu.tw/%A4%BD%A7i/%B1%D0%B0%C8%B3B/%B1%D0%BE%C7%AC%E3%A8s%B7|/931/%AC%E3%A8s%B3%F8%A7i_9301%20%A4%E5%A5v%AC%EC_.pdf#search='%E6%9E%95%E4%B8%AD%E8%A8%98%20%20%E6%B2%88%E6%97%A2%E6%BF%9F'

其他解答:

aa.jpg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D4CDE60C03A2F1BC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xrnjl7 的頭像
    pxrnjl7

    百科全書

    pxrnjl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